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疗法的生理学理论依据|理论

孟沛欣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 2021-09-26


       艺术疗法之所以会作为一种介质被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那是因为艺术过程卷入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视觉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的右半球。经过医学实验验证了的大脑的侧化功能为艺术治疗提供了生理学基础。


一、大脑功能侧化

 


       上世纪中叶,人类从事了一项伟大的裂脑(split-brain)研究,确定了人类大脑具有的功能侧化的特点。自1968年以来,以美国生理心理学家罗杰· W· 斯佩利(Roger W. Sperry)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都各自承担其独特的功能,而且每个部分的主导功能都是不同的。这项研究结果不但揭示了人类左右脑的不同思维模式,引发了一场以开发右脑为主的学习模式的革命,而且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右脑能力的开发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的联系。



      

      研究发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左脑主管的是言语化的思维(Verbal Thinking),左脑模式是言语的、分析的、象征的、抽象的、时间性的、理性的、数据的、逻辑的、线性的。

      右脑主管的是图像化的知觉(Imagistic  Perception)。右脑模式是非言语的、综合的、真实的、类似的、非时间的、非理性的、空间的、直觉的、整体的。



二、左脑取向的认知模式与右脑取向的认知模式

   

   

      鉴于大脑这样的运行机制,我们的思维活动受到两种运行机制的影响,体现为左脑取向和右脑取向的两种认知(Cognition)模式。而且,大脑在处理经验、感觉或情绪等信息的时候,先用图像后用文字。在以左脑取向为主的认知模式中,丰富的视觉图像资料可以促进左脑推理或判断,从而加速线性的思维进程;在以右脑取向为主的运行过程里,视觉思维的速度是多维度的,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言语思维。

            

       

      右脑取向的认知模式是以图像或视觉意象为主的信息交流,是身与心或心与身的内部进行深度交流的一种认知形式。就是说,身体首先对一种想法的意象做出反应,然后才对描述这个思想的语言做出反应。身体的感觉和右脑首先以图像的方式纳入相关的经验和情绪,之后才经由左脑将它转换成思想。身体的感觉吸收了所有这些经验和源于此经验的情绪,并用右脑创造出图像化的印象,随着右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传输给左脑,生成言语化的思维和记忆,直至最终对体验进行言语化的评价。

       左脑取向的认知模式上以推理或归纳等理性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它对我们的感受并没有真实地、客观地报告。它用分析、归类、判断的方式处理我们的所有经验和感受。左脑以习得的信念和规范为标尺来衡量我们的经验和感受,这个过程同时汇编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对真正发生的事进行再解释、转换或拒绝。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场事故的不同的见证人,会对所见所闻做出迥然不同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问到我们究竟痛苦到怎样的状况时,我们总是苦于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字眼来描述。

   

三、大脑功能侧化与绘画艺术能力


       一项与绘画能力有关的大脑功能的研究发现,对临摹的物体细节的修复是由大脑的左半球主控的,而对物体轮廓的描绘是大脑右半球(Gardner, 1982)主控的。这种对大脑的两个半球的依赖可以在具有选择性半球损伤个体的绘画中观察到。那些大脑右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忽略页面的左侧,而能够将局部的细节画得完好;那些大脑左半球损伤的个体则倾向于画出轮廓完好的物体,但却不能胜任画出精致的细节。无论是左半球受损还是右半球受损,他们都会常常经验到言语的困难(Gardner 1982; Gilinsky 1984)。神经科学家科里斯·弗里斯和艺术家约翰·劳( Chris Frith & John Law,1995)联合探索绘画动作之下的大脑机制。他们使用PET扫描技术,记录被试在特定空间里画某个具体形状时的大脑活动。最初结果表明,画图激活了与物体识别(与语言有关)有关的脑区域,也激活了与物体位置(影响手部灵巧)有关的大脑区域。他们得出结论,即使是最简单的画图活动,也依赖大脑多个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这些令人信服的事实表明:意象的视觉呈现是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任何一个微小的视觉活动都包括大脑数个区域的协同工作,其中有某些部分与语言紧密相关。


       上图是一幅用于临摹的绘画作品,借此验证左右脑受损的状况。中图表现出大脑右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忽略页面的左侧,而将局部细节画得完好。下图表现出大脑左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画出完好的轮廓,却不能画出精致的细节。


四、大脑功能侧化与心理功能


       除了以上的影响之外,大脑的侧化功能受到损害时,还会对心理功能产生诸多影响,大脑功能受损的病人会显示出种种精神症状。侧化损害可以表现为三种情况:右脑损害、左脑损害和胼胝体损害。右脑损害表现为情感淡漠,对情感体验困难,由于左脑保存较好,保留了充分的语言能力,但对微妙语意的理解存在困难,对言语中情感成分的理解困难。胼胝体损害导致两半球信息传递出现问题,同时对两半球信息支配权竞争的控制出现问题,最终导致患者行为异常。左脑损害表现为患者丧失会话能力,但空间知觉、音乐感、情感以及个性方面保持正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侧化损害就表现为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低下”和“右半球”的功能亢盛。当病人的左半球受到损害时,就会表现出思维障碍,如思维联想松弛散漫,妄想等。这可能都与左半球,特别是左侧颞叶的改变有关。当病人的右半球受到损害时,可以表现为情感活动异常,主要是负性情感的体验,一种空洞的情感活动——情感平淡或情感淡漠。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而言,其右侧半球功能障碍的程度要比左侧明显,这时期病人的主要表现是情感的衰退和意志活动的颓败(Mayer,1985)。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所遇到的相当一部分个案要么正处于情绪困扰中,要么就是对环境产生了认知偏差,继而深陷痛苦,却试图用语言呈现他的体验。在进入正式咨询的第一个阶段,个案总是免不了用言语倾诉各自经历过的痛苦遭遇,而这部分重要的内容往往取自相关的记忆。如果情绪在身心中以图像形式存在,那么,只有通过意象而不是通过语言,才能直接到达这些痛苦情绪,接下来治疗师要做的是通过艺术形象把这些感受和情绪的形象表达出来,从而达到由内向外的真正释放。如果咨询顺着这些言语提供的线性的信息进行下去,往往不可避免地陷入某种僵局,这是因为来自于他们的记忆信息是“词不达意”的,或者说,曾让个案深深触动的心理事件及其体验,在经过当事人用言语方式转述之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五、大脑功能侧化与情绪


       人的记忆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储存在左脑的言语化的记忆,另一部分是储存在右脑的图像化的信息。所有有关情绪的信息都通过右脑进行处理,且以图象的形式储存。不但如此,所有与我们经历过的重要事件有关的图像或与体验过的深刻情绪有关的情景都存储在我们的右脑。而我们的左脑以其言语化的侧化功能,只能表达“我们认为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存储于右脑的、真正的情绪体验却未通过语言被表达出来,或不可避免地在言语化过程中隐匿了。左脑模式做不到客观地报告我们的感受,它不但难以区分和鉴定情感体验,而且在描述时使用的措词也往往仅限于判断、分析、归类,而这些绝非某种体验的内容本身,且距之尚远。当我们使用语言讲述我们的感受,得到的往往是左脑判断性的解释,但是当我们使用右脑图像化的语言来表达感受时,我们得到的是真实的经验和感受本身,因为判断不是右脑所擅长的功能。要接近和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右脑,使用图像化的语言,才能将感觉或体验本身呈现出来,一幅画中的蕴含着的情绪信息相当丰富,这是仅仅使用语言或文字远远做不到的。左脑擅长使用习得信念标尺衡量我们的体验,同时再汇编不同的言语性对等物(Linguistic Equivalence ) ,而对真正发生的事进行抉择、筛选、判断、转换或再解释。从痛苦中走出来而走向痊愈的关键在于我们表达和释放压力和痛苦的能力,而按照我们传统的方式去接近这样的情绪,即仅仅使用文字是不可能的。左脑信息表达的是“我们认为”的信息,而右脑表达的是“我们感受到”的信息。


六、大脑功能侧化是艺术疗法的理论依据


      

      裂脑研究所发现的大脑的功能侧化,是视觉艺术和语言发展之联系的见证。这一见证让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艺术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特别是艺术治疗师兴奋不已。这个研究结果不但使人们认识到以视觉媒体为主的艺术教育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启动以右脑为主的学习革命,而且使心理治疗领域很多的研究者与实践者认识到,视知觉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及视觉材料帮助个案心理成长的潜在能力。这使得他们更加坚信以视觉艺术为介质的疗法对个案将带来的深层的影响。这样,裂脑研究的成果“大脑功能侧化”不仅为艺术治疗提供了生物学、生理学及脑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在验证艺术为人类心灵服务的功效方面也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艺术治疗承认艺术过程的特质在于它具有直达心灵的属性,并承认创造性是人类与生俱来并不断提升的生存性能力,以右脑信息为主要操作对象,正是试图绕开左脑有限的、线性的、言语性的判断,试图借助人与艺术原本具有的亲近关系,来帮助人们修建平安与康宁的心理环境。以右脑模式为主导的交流过程在临床实践中会使来访者接近另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也为临床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天地。以艺术为介质而建立的治疗联盟中,双方可以借助视觉艺术形式,即意象而非语言,直接接近情感的深处,表达郁积在心的困苦心境,纠正扭曲的情感体验,学习新的情绪体验方式,最终使来访者借助自我的力量建起一条与心灵交流的便捷通道。


    

本文节选自

《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

孟沛欣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2月


本期文/孟沛欣,编辑/陈明溍

 *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告知,并注明出处附上二维码,谢谢~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 


最权威导师

最专业团队

最优质服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